首 页  机构概况 机构设置 新闻动态 科研成果 科技产业 科学传播 研究生教育 党群园地 预决算公开 所内公告
当前位置:首页 > 机构设置 > 科研主体
动物调查监测与恢复中心(Center for Wildlife Expedition, Monitoring and Restoration )
时间:2019-08-01 点击:

  本研究中心传承自我国著名鸟类学家、中国鸟类学会前副理事长高育仁研究员,原名为鸟类组。2004年由胡慧建研究员接任至今,2006年改名为动物生态与恢复中心,2017年获批广东省野生动物调查监测与生态恢复技术研发中心,2019年改名为动物调查监测与恢复中心。

  本中心研究的核心科学问题:动物物种多样性的维护机制;研究领域:动物生态学与保护生物学;涉及三个方向:大区域野生动物多样性组成与结构;野生动物物种多样性提升与恢复;动物行为进化与人工繁育。

  本中心是我国开展大区域野生动物野外科考最多的团队之一,几乎涉及全国各省区;在全国第二次陆生野生动物资源调查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两人为专家委员会成员;在珠峰和喜马拉雅地区野生动物研究上具有独特的优势地位;是我国最早提出和开展城市野生动物多样性恢复的团队;此外,在动物人工繁育和自然保护区规划方面拥有深厚的工作背景;与国内多家生态规划、动物园及生态类上市公司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

  

  研究中心团队组成

  1、本团队共有23人,研究员1名,副研1名,助研8名;拥有博士学位3人,硕士学位7人;已培养博、硕士研究生40人,现在读博士生3人,硕士8人。

  一级PI:胡慧建

  二级PI:1)张春兰,动物调查监测团队;

   (2)周智鑫,动物生态与恢复团队

   

  

   研究方向或领域

  领域:动物生态学与保护生物学

  方向:

  1. 大区域野生动物多样性组成与结构;

  2. 野生动物物种多样性提升与恢复;

  3. 动物行为进化与人工繁育。

 

  研究业绩

 

  课题:本中心获取科研项目的能力很强,近5年共获批超过2000万元的项目金额。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2项,国家林业与草原局(原国家林业局)及广东省和西藏自治区林业厅动物二调项目数十项,在广东省多个地级市和保护区开展动物资源本底调查和监测项目,在广州市和全国多个城市推行动物恢复项目,并坚持自筹资金在青藏高原及喜马拉雅山南坡动物多样性研究。

  论文论著:本中心近5年共发表SCI论文11篇,中文论文17篇,出版专著8部。

  专利:近5年本中心逐渐加强专利申报工作,共获受理专利申报20余项,获授权专利3项;制定技术规范及标准2部。

  奖励:获科技奖4项(重庆三等、湛江一等、中山二等及省农推二等),广州市科普名师1人,广东省长隆动植物保护奖2人

 

  1、研究方向1  大区域野生动物多样性组成与结构

  课题:

  在开展大区域野生动物多样性组成与结构研究方面,本中心承担了广东省和西藏自治区多个区域的野生动物本底资源和全国动物二调的调查工作。工作除了获得国家林业局和省级林业部门的项目资助外,还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广东省科技计划的资金支持。代表性业绩如下:

  1) 珠峰南坡鸟类群落结构与功能多样性垂直分布格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400361),2015

  2) 全国第二次陆生野生动物资源调查—珠三角和喜马拉雅南翼地理单元 特定任务(粤科规财字[2015]17号),广东省科技厅,2014

  3) 珠澳城市鸟类群落结构与功能多样性比较,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2015A030313870),广东省科技厅,2015

  4) 喜马拉雅南部山地(编号:176)陆生野生动物资源常规调查,国家林业局,2012

  5) 粤东沿海山丘台地平原陆生野生动物资源调查,国家林业局,2016

  6) 粤西、桂东沿海台地平原-广东陆生野生动物资源调查,国家林业局,2016

  7) 全国第二次陆生野生动物资源调查----广东南岭山地地理单元,国家林业局,2015

  8) 全国第二次陆生野生动物资源调查----雷州半岛地理单元,国家林业局,2014

  9) 珠江三角洲丘陵平原(编号:254)陆生野生动物资源常规调查,国家林业局,2011

  10)南方森林生态系统陆生野生动物资源调查试点,国家林业局,2010

  11)全国第二次陆生野生动物资源调查——粤西沿海台地平原(No.256)调查,广东省林业厅,2016

  12)广东南岭地理单元(No. 215)河源片区野生动物常规调查,广东省林业厅,2015

 

  论文:

  Hu YM, Ding ZF, Jiang ZG, Quan Q, Guo KJ, Tian LQ, Hu HJ, Gibson L. 2018. Birds in the Himalayas: What drives beta diversity patterns along an elevational gradient? Ecology and Evolution, 8: 11704–11716.

  Yiming Hu, Kun Jin, Zhiwen Huang, Zhifeng Ding, Jianchao Liang, Xinyuan Pan, Huijian Hu, Zhigang Jiang. 2017. Elevational patterns of non-volant small mammal species richness in Gyirong Valley, Central Himalaya: Evaluating multiple spatial and environmental drivers. Journal of Biogeography, 44(12): 2764-2777.

  Yi-Ming Hu#, Zhi-Xin Zhou#, Zhi-Wen Huang, Ming Li, Zhi-Gang Jiang, Jian-Pu Wu, Wu-Lin Liu, Kun Jin, Hui-Jian Hu. A new record of Trachypithecus pileatus in China. 2017. Zoological Research, 38(4): 203-205.

  Xinyuan Pan, Zhifeng Ding, Yiming Hu, Jianchao Liang, Yongjie Wu, Xingfeng Si, Mingfang Guo, Huijian Hu and Kun Jin. 2016. Elevational pattern of bird species richness and its causes along a central Himalaya gradient, China. PeerJ, 4: e2636.

  Zhifeng Ding, Kenneth James Feeley, Huijian Hu and Ping Ding. 2015. Bird guild loss and its determinants on subtropical land-bridge islands, China. Avian Research, 6:10.

  Pan HJ, Chettri B, Yang DD, Jiang K, Wang K, Zhang L, Vogel G. A new species of the genus Protobothrops (Squamata: Viperidae) from southern Tibet, China and Sikkim, India. 2013. Asian Herpetological Research, 4(2): 109-115.


  论著:

  胡慧建, 金崑, 田园. 2016. 珠穆朗玛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陆生野生动物. 广州: 广东科技出版社

  丁志锋, 林炳强, 郑礼琼, 胡慧建. 2016. 中山野生动物. 广州: 南方日报出版社

  胡慧建, 陈邵峰, 田园. 2014. 活在世界之巅. 广州: 南方日报出版社

  王斌, 胡慧建, 李晶晶等. 2014. 珠穆朗玛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类. 长沙: 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张亮, 曾焕忱, 胡慧建. 2014. 东莞市银瓶山自然保护区动物多样性与保护. 广州: 广东科技出版社

   王瑞江, 胡慧建. 2012. 广州市陆生野生动植物资源专题研究. 广州: 广东省科技出版社

  胡慧建. 2010. 广州市陆生野生动物资源. 广州: 广东省科技出版社

 

  奖励:

  1)中山市野生动物调查监测与疫源疫病防控,中山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18

  2)中山市野生动物调查监测与疫源疫病防控及应用,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奖(二等奖),2018

 

  2、研究方向2  野生动物物种多样性提升与恢复

  课题:

  1)广州地区城市化进程中的鸟类多样性特征及其演化机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770311),2008

  2)鸟类多样性与招鸟措施的研究及其科普活动,广东省科技计划(2010B070801008),2011

  3)广州地区城市化进程中的鸟类多样性特征,广东省科技计划,2009

  4)广州市野生动物进城示范点建设项目(QDZFCG-2011022),广州市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办公室,2011

  5)广州野生动物进城示范点建设,广州市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办公室,2010

  6)广州野生动物进城示范点管护,广州市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办公室,2010

  7)缅甸伊洛瓦底江密支那以上流域水电开发环境影响评价——陆生生物调查与评价专题研究(动物部分),中国电力投资公司,2009

  8)宁波慈溪湿地生态恢复(鸟类生态恢复),世界银行GEF项目,2007

  9)北江流域鸟类多样性的保护和恢复,“北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水污染控制”子课题,广东省科技攻关(2006A36801001),2007


  论文:

  唐虹, 冯永军, 刘金成, 梁健超, 毕肖峰, 范存祥, 胡慧建, 杨锡涛*. 2018. 广州海珠湿地生态修复过程中的鸟类多样性研究. 野生动物学报, 39(1): 086-091.

  胡君梅,丁志锋,王玲,杨道德,胡慧建*. 2017. 广州城市绿地鸟类物种多样性的时空变化. 野生动物学报, 38(1): 044-051.

  丁志锋,梁健超,陈本亮,冯永军,胡慧建*. 2016. 广州市园林鸟类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变化. 四川动物, 35(5): 759-764.

  王玲, 丁志锋, 胡君梅, 尹五元,胡慧建*. 2016. 广州城市绿地中鸟类对食源树种的偏好,四川动物, 35(6): 838-844.

  邓一荣, 肖荣波, 胡慧建, 黄柳菁. 2015. 城市生物多样性恢复途径与实例研究. 风景园林, 2015(6), 25-32.

  丁志锋,梁健超; 冯永军; 胡慧建. 2015. 澳门路氹城黑脸琵鹭春季栖息地利用. 四川动物, (2): 282-284.

 

  论著:

  范存祥, 杨锡涛, ……, 胡慧建. 2016. 海珠湖湿地鸟类. 广州: 南方日报出版社

   胡慧建, 袁倩敏, 林宜舟. 2016. 广州南沙湿地.鸟篇. 广州: 南方日报出版社

  胡慧建, 徐伟强, 吴小星, 蒋琳. 2016. 广州.鸟世界. 广州: 南方日报出版社(撰稿人)

 

  奖励:

  1)利用细胞色素B分子生物技术进行物种分类鉴定的研究和技术服务,重庆市科技进步三等奖,2014


  3、研究方向3  动物行为进化与人工繁育

  课题:

  1)尾羽逆变化----性选择和自然选择权衡的假说及验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 31572257),2016

  2)华南虎养殖技术,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2011

  3)木兰科新优园林树种产业化及推广应用关键配套集成技术,广东省产学研项目(2009B080800037),2010

  4)梅花鹿养殖技术规范,广东省林业局、广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2007


  论文论著:

  Zhifeng Ding, Fang Ji, Qiuli Huang, Longwu Wang, Aiwu Jiang, Chunlan Zhang, Yongjun Feng, Yuan Tian, Huijian Hu* and Wei Liang*. 2017. Brood sex ratio in the Yellow-bellied Prinia (Prinia flaviventris). Avian Res, 8:15.

  丁志锋, 梁健超, 周智鑫, 冯永军, 胡慧建?. 2017. 两种山鹪莺的繁殖参数比较. 动物学杂志, 52(3): 417-422.

  宁致远, 董贵信, 唐虹, 蓝道英, 胡慧建*. 2017. 基于PAE编码系统的半放养阿拉伯狒狒的行为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 25(9): 1008-1018.

  丁志锋,梁健超,潘新园,胡慧建*. 2016. 黄腹山鹪莺(Prinia flaviventris)育雏行为和雏鸟生长. 动物学杂志, 51(6):969-976.

  梁健超,丁志锋,肖荣波,邹洁建,胡慧建*. 2016. 基于物种运动路径识别的动物通道选址--以武深高速为例. 生态学报, 36(24): 8145-8153.

  丁志锋, 李凯, 唐思贤, 胡慧建*. 2015. 两种山鹪莺的春季换羽及尾羽变化. 动物学杂志, 50(4): 493-498.

  赵世烨, 唐思贤, 丁志锋, 胡慧建*. 2015. 不同色型棕背伯劳(Lanius schach)的巢址选择比较. 生态科学, 34(5): 154-158.

 

  专利:

  1)一种水系统鹦鹉孵化器, ZL 2017 2 0116034.6, 实用新型专利(授权)

  2)鹦鹉人工繁殖巢箱,200810027800.1,发明专利(授权)

  3)鹦鹉人工育雏箱,ZL 200820051493.1,实用新型专利(授权)

 

  奖励:

  1)木兰科新优园林树种产业化及推广应用关键配套集成技术,湛江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014。

 
 
【打印本页】【关闭本页】
 
版权所有 © 广东省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粤ICP备14011533号
地址:广州市新港西路105号 邮编:510260 电话:(020)84183704 84189517 传真:(020)84183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