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来物种红耳龟在中国的潜在入侵区域预测研究取得进展
发布时间:2023-08-23
潜在分布区域预测和入侵风险评估对外来物种入侵防控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红耳龟(Trachemys scripta elegans)原产于北美地区,现已入侵欧洲、非洲、澳洲、亚洲和原产地以外的美洲等地,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评估为世界最危险的100种外来入侵物种之一。目前红耳龟已在中国野外环境广泛存在,潜在生态安全风险极大,已被列入中国《重点管理外来入侵物种名录》。以往对红耳龟在中国潜在适宜分布区域的预测主要基于气候数据和有限的分布点数据,且没有考虑研究对象的生理耐受数据,其预测结果精确度较低,可参考性不强。
研究团队首次将红耳龟胚胎发育温度耐受数据整合到物种分布模型(SDM)中,利用217个野外分布点位数据(图1)预测红耳龟的潜在入侵区域,进一步明确无入侵风险或低风险区域。研究结果表明,红耳龟胚胎发育温度耐受的预测范围为21.8 ℃ ~ 33.1 ℃;在中国的高适宜性入侵区域主要集中于华南、华中和华东地区,在华北和西南地区有少部份区域,东北和西北大部分地区无入侵风险。整合了胚胎温度耐受数据后,模型预测高适宜性入侵区域面积缩小了20.9%(图2),主要集中于预测区域的边缘地区(图3)。该研究揭示,外来物种胚胎生理耐受数据的引入可以明确排除不适宜入侵的分布点,能够有效提升SDM模型的预测精度。该研究对外来物种分布模型预测方法的改进和优化具理论意义,为红耳龟入侵防控和风险评估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
该研究成果于2023年08月03日以“Incorporating physiological data into species distribution models to predict the potential distribution range of the red-eared slider in China”为题在线发表于Ecological Indicators(IF=6.9)上。暨南大学龚世平教授和广东省科学院动物研究所高养春博士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魏玉峰博士为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6YFC120110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471966; 32270542)、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2017A020219004)、广东省科学院科技发展专项(2022GDASZH-2022010106)、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20210300008; 2023A04J0844)及广东省科学院千名博士(后)项目(2020GDASYL-20200103099)的支持。
原文连接:https://doi.org/10.1016/j.ecolind.2023.110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