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科研团队在南岭国家公园候选区发现棱顶蟾属新物种——南岭棱顶蟾
近日,广东省科学院动物研究所联合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俄罗斯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等多家机构,于国际两栖爬行动物学权威期刊发表了题为“A New Species of Ingerophrynus(Anura, Bufonidae) from Guangdong, China”的研究论文,正式公布了在广东省北部南岭地区发现的棱顶蟾属新物种——南岭棱顶蟾(Ingerophrynus wangyingyongi sp. nov.)。
本研究基于广东省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科研团队在韶关市乳源瑶族自治县天井山(今属南岭国家公园候选区)采集的标本,通过整合形态学比较和分子系统发育分析数据,确认其为蟾蜍科棱顶蟾属(Ingerophrynus)的一个独立新种,中文名为“南岭棱顶蟾”,英文名为“Nanling Dwarf Toad”。
南岭棱顶蟾体型相对较小,其显著鉴别特征包括:颅顶棱不明显、耳后腺长于眶后脊且彼此分离、鼓膜大而清晰。分子系统发育分析进一步证实了其分类地位,该新种与老挝中部及越南北部的Ingerophrynus sp. 2谱系构成姐妹群,且与海南的乐东棱顶蟾(I. ledongensis)在遗传距离上存在显著差异。

图1 南岭棱顶蟾(Ingerophrynus wangyingyongi sp. nov.)活体形态: A.背面观;B.腹面观;C.右侧面观;D.左侧面观。

图2 棱顶蟾属系统发育进化树
本研究明确指出,此前广东省的棱顶蟾属记录应修正为新物种南岭棱顶蟾,而非乐东棱顶蟾。因此,乐东棱顶蟾的分布地被重新限定于中国海南省。同时,研究指出棱顶蟾属的物种多样性可能被严重低估,东南亚地区可能存在更多隐存种。
南岭棱顶蟾目前仅知分布于南岭国家公园候选区的天井山片区。该新物种的发现与描述,标志着广东省两栖动物多样性研究取得了又一重要进展,不仅凸显了南岭地区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及重要的生态价值,也为后续保护生物学研究提供了关键科学依据。
广东省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张亮与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刘硕为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四川师范大学侯勉与俄罗斯科学院动物研究所Nikolai L. Orlov为通讯作者。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30906/1026-2296-2025-32-2-85-95
(供稿:标本馆 张亮 ,王嘉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