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揭示:皮肤菌群紊乱是迁地保护爬行动物易患皮肤病的关键因素

发布时间:2025-02-17

迁地保护(如动物园、保护区人工繁育中心等)作为就地保护的有效补充,是濒危野生动物保护的重要手段。然而,迁地救护的动物常常容易患病,尤其是爬行动物的皮肤病,严重威胁其种群可持续性。

近日,国际知名期刊《Veterinary Quarterly》(影响因子7.9)发表了题为《Effects of ex situ conservation on commensal bacteria of crocodile lizard and conservation implications》的研究成果。该研究以我国一级保护的濒危爬行动物——鳄蜥为对象,从系统生物学角度探讨了迁地保护的动物易患病的原因,揭示了皮肤菌群紊乱是迁地保护爬行动物易患皮肤病的关键因素。

研究发现,鳄蜥的共生菌群具有显著生态位特异性,其群落组装由确定性过程的同质选择过程(Homogeneous selection)主导,表明宿主对共生菌群存在主动选择,而非随机过程。肠道和口腔菌群网络对外界干扰具有较强的抗性,而皮肤菌群网络对外界扰动极为敏感。迁地保护显著降低了皮肤菌群的多样性和稳定性,增加了疾病风险。这种变化并非单纯由环境因素引起,而是与迁地保护过程中微生物群落的紊乱密切相关。

此外,迁地救护鳄蜥的皮肤菌群中潜在致病菌的丰度显著增加,而有益菌(如Nocardioides和Sphingomonas)的丰度降低。研究还发现,迁地救护对皮肤菌群的影响在广西大桂山和广东罗坑两个不同的自然保护区均被观察到,表明这一现象并非偶然。

该研究揭示了皮肤微生物的变化是迁地保护的爬行动物容易患病的一个重要原因,为破解迁地保护过程中爬行类皮肤病高发难题提供了关键科学依据,并为优化濒危物种保护策略提出了创新性解决方案。研究建议,未来可以通过调节皮肤菌群(如添加益生菌或菌群移植)来改善迁地保护的动物的健康。

该研究得到了广州市科技计划、广东科技计划、广东林业局项目、广东省科学院专项项目和科技部人才计划等项目的支持,广东省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江海英博士和毕业生吕美为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陈金平研究员为通讯作者,广西大桂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何家松和罗树毅和相关研究生参与了研究工作。

研究相关结果示意图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80/01652176.2025.2463704


(供稿:野生动物疫病与免疫研究中心江海英)


分享到